国内娱乐新闻

2016电视剧回眸 品质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焦点

时间:2016/12/30 9:05:59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105  评论:0
内容摘要:2016年,电视剧创作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品质的整体提升。在内容方面,思想表达以普通百姓的生活语言、生活智慧为载体,因而更为生动、更为贴切;在艺术方面,叙事策略的选择更加灵活,影像语言更加具有现代感;在制作方面,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新鲜的视听体验,也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这一年里,电视台与视频网站竞争加剧,同时也...

2016电视剧回眸_品质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焦点

 

   

    2016年,电视剧创作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品质的整体提升。在内容方面,思想表达以普通百姓的生活语言、生活智慧为载体,因而更为生动、更为贴切;在艺术方面,叙事策略的选择更加灵活,影像语言更加具有现代感;在制作方面,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新鲜的视听体验,也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这一年里,电视台与视频网站竞争加剧,同时也开始尝试深度合作,出现了网台合制、网台联播等新形式。大IP(知识财产)不再万能,玄幻剧退潮,古装偶像剧风光不再,互联网引发的电视剧产业变局朝着一个令人欣喜的方向发展:品质重新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这个意义上,对品质的追求既是一种回归,又是一种共识。

  革命历史剧追求思想深度

  就革命历史剧而言,2016年称得上是一个丰收之年。一批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优秀作品亮相荧屏,在获得广泛认可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

  尽管取材、视角、风格各异,但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深度开掘历史资源,以真实的细节和氛围弥合历史事件与艺术虚构的罅隙,注重表现革命领袖的人格魅力,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长征大会师》开创性地用红军长征的几次会师表现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颇具史诗风范;《绝命后卫师》再现红34师官兵在红军生死存亡关头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赤胆忠心,充满悲壮气氛;《彝海结盟》以红军穿越大凉山地区富有传奇性的故事彰显民族大义,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伟人传记电视剧也体现出与上述作品一致的追求。《彭德怀元帅》以纪实风格还原彭德怀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有血性、有担当、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海棠依旧》重视审美意境的营造,生动呈现了周恩来在决定国家命运关键时刻的非凡智慧和鞠躬尽瘁的精神。

  谍战剧是2016年观众关注度比较高的题材。近年来的谍战剧普遍遵循“谍战+情感”的模式,追求极致化的情节和极端化的情感。《解密》讲述一个数学天才破译密码的故事,围绕真相层层展开,表现人物的精神成长;《麻雀》比较好地把谍战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结合起来,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探究,描摹谍报人员丰富的内心世界;《父亲的身份》用一个女孩的心路历程反映主人公的情感冲突和人性善恶的较量,在谍战剧中可谓别具一格。

  谍战剧的偶像化在本年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故事是过去的,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外在形象却是现代的,谍战英雄仿佛是从现实直接走进剧中的“90后”,故事情节摆脱不掉千篇一律的成长仪式,人物与环境脱节、行动与情感脱节等问题凸显。如果一切都服从于打造偶像,势必造成对品质的妨害。

  现实剧追求生活质感

  在现实题材方面,曾经红火一时的“家斗剧”“幸福剧”淡出荧屏,创作者更加注重捕捉社会热点,在生活的波折中寻找理想的光芒,在人性的温暖中挖掘向上的力量。本年度的现实剧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两类作品。

  一类是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再现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安居》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叙述包头棚户区改造过程,在生活的艰辛和苦涩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生命中的好日子》生动展现了“50后”对人生和梦想的追求,写出了改革开放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另一类是具有话题意义的都市情感剧。《小别离》由孩子出国留学引发的冲突,真实地写出了教育问题所带来的普遍焦虑;《小丈夫》用夸张的方式描写婚恋关系中的价值观差异,也寄托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式关系》勾画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交错的关系,在人情世故中寄寓了理想主义情怀。

  应该说,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社会现实,从不同侧面提供了我们所处的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样本。前一类作品注重倾听百姓心灵深处的声音,强调理想的力量,但有时由于未能将理想转化为思想而影响了作品的深度;后一类作品注重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但有时将生活打磨得过于精致和亮丽,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疏离感。

  在品质被更加强调的同时,2016年的电视剧也有不小的改进空间。泛喜剧化现象在本年度的现实剧中仍旧比较突出。不论故事是否适宜,一律采用轻喜剧风格,这种简单化的背后,是商业逻辑在起作用。我们当然也需要以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难题,但更需要以严肃的态度直面人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历经挫折、磨难之后仍然怀有希望和梦想的坚强灵魂。
 

品质(年度关键词)

    2016年,电视剧创作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品质的整体提升。在内容方面,思想表达以普通百姓的生活语言、生活智慧为载体,因而更为生动、更为贴切;在艺术方面,叙事策略的选择更加灵活,影像语言更加具有现代感;在制作方面,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新鲜的视听体验,也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这一年里,电视台与视频网站竞争加剧,同时也开始尝试深度合作,出现了网台合制、网台联播等新形式。大IP(知识财产)不再万能,玄幻剧退潮,古装偶像剧风光不再,互联网引发的电视剧产业变局朝着一个令人欣喜的方向发展:品质重新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这个意义上,对品质的追求既是一种回归,又是一种共识。

  革命历史剧追求思想深度

  就革命历史剧而言,2016年称得上是一个丰收之年。一批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优秀作品亮相荧屏,在获得广泛认可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

  尽管取材、视角、风格各异,但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深度开掘历史资源,以真实的细节和氛围弥合历史事件与艺术虚构的罅隙,注重表现革命领袖的人格魅力,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长征大会师》开创性地用红军长征的几次会师表现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颇具史诗风范;《绝命后卫师》再现红34师官兵在红军生死存亡关头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赤胆忠心,充满悲壮气氛;《彝海结盟》以红军穿越大凉山地区富有传奇性的故事彰显民族大义,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伟人传记电视剧也体现出与上述作品一致的追求。《彭德怀元帅》以纪实风格还原彭德怀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有血性、有担当、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海棠依旧》重视审美意境的营造,生动呈现了周恩来在决定国家命运关键时刻的非凡智慧和鞠躬尽瘁的精神。

  谍战剧是2016年观众关注度比较高的题材。近年来的谍战剧普遍遵循“谍战+情感”的模式,追求极致化的情节和极端化的情感。《解密》讲述一个数学天才破译密码的故事,围绕真相层层展开,表现人物的精神成长;《麻雀》比较好地把谍战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结合起来,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探究,描摹谍报人员丰富的内心世界;《父亲的身份》用一个女孩的心路历程反映主人公的情感冲突和人性善恶的较量,在谍战剧中可谓别具一格。

  谍战剧的偶像化在本年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故事是过去的,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外在形象却是现代的,谍战英雄仿佛是从现实直接走进剧中的“90后”,故事情节摆脱不掉千篇一律的成长仪式,人物与环境脱节、行动与情感脱节等问题凸显。如果一切都服从于打造偶像,势必造成对品质的妨害。

  现实剧追求生活质感

  在现实题材方面,曾经红火一时的“家斗剧”“幸福剧”淡出荧屏,创作者更加注重捕捉社会热点,在生活的波折中寻找理想的光芒,在人性的温暖中挖掘向上的力量。本年度的现实剧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两类作品。

  一类是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再现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安居》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叙述包头棚户区改造过程,在生活的艰辛和苦涩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生命中的好日子》生动展现了“50后”对人生和梦想的追求,写出了改革开放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另一类是具有话题意义的都市情感剧。《小别离》由孩子出国留学引发的冲突,真实地写出了教育问题所带来的普遍焦虑;《小丈夫》用夸张的方式描写婚恋关系中的价值观差异,也寄托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式关系》勾画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交错的关系,在人情世故中寄寓了理想主义情怀。

  应该说,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社会现实,从不同侧面提供了我们所处的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样本。前一类作品注重倾听百姓心灵深处的声音,强调理想的力量,但有时由于未能将理想转化为思想而影响了作品的深度;后一类作品注重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但有时将生活打磨得过于精致和亮丽,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疏离感。

  在品质被更加强调的同时,2016年的电视剧也有不小的改进空间。泛喜剧化现象在本年度的现实剧中仍旧比较突出。不论故事是否适宜,一律采用轻喜剧风格,这种简单化的背后,是商业逻辑在起作用。我们当然也需要以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难题,但更需要以严肃的态度直面人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历经挫折、磨难之后仍然怀有希望和梦想的坚强灵魂。

 电视剧《海棠依旧》(导演:陈力;编剧:张法纯)

  深情讲述重大题材

  王子潇

  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重要作品,《海棠依旧》以生动流畅的故事情节、高水准的艺术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获得了观众的普遍“点赞”。

  全剧以“大事不虚”的创作原则,记述了周恩来总理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离世近30年的工作生活,展现了周总理在国共和谈、抗美援朝、万隆会议、“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中运筹帷幄的政治智慧、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和心怀人民的伟大品格。西花厅内彻夜工作、不休不眠的一幅幅画面让观众真实感受到开国总理的辛劳与不易,感动中更萌发深深的敬意与怀念。

  全剧的亮点尤其在于将周总理的“私人”生活和淳朴清廉家风进行细致传神的呈现。八奶奶临终前托孙儿交予的一对套袖,成为周总理工作时的常伴,饱含着周总理对亲人长辈的思念与深情;以自己的部分工资做补贴让身体不好的弟弟提前退休,劝说侄子周尔辉回淮安老家,诠释着周总理敬老爱幼、清廉自律的良好家风。

  西花厅的海棠花,是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象征着周总理质朴高尚的精神品格,也是周总理夫妇真挚爱情的见证。花开花落一岁岁,伴随的是共和国的步步发展和周总理鞠躬尽瘁的生命。海棠飘零,斯人已逝,但周总理在人民的心中,永垂不朽。

  电视剧《人民检察官》(总导演:程力栋;编剧:英宁等)

  深度再现司法现状

  任飞帆

  电视剧《人民检察官》以真实案例为基础,呈现某地反贪人员面对复杂而棘手的案件,抽丝剥茧,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破案过程。创作者紧跟反腐大势,聚焦“反腐倡廉”“冤案纠错”“海外追逃”等社会热点,真实而震撼地反映了当前司法现状,对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对法律的敬畏具有重要意义。

  公诉和自侦是检察院的两大核心业务部门,《人民检察官》也以这两条线来展开叙事。而在主线之外,又加入主人公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副线,拉近了检察官与百姓的距离,让人们对检察官有了更生动、鲜活的认识。而对于宇天集团董事长、身居副部级高位的金铭山这一角色的塑造更是令人深思。年轻时候的他每次抓捕都冲锋陷阵,接管宇天集团后,又凭努力把这个连年亏损的企业挽救过来。最后,他因罪行暴露,站在曾救人的楼顶畏罪自杀。这样一名曾经有理想有信仰有能力的国家干部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堕落,最后走上了不归路?这部电视剧对我们认知腐败官员的心理历程有深刻的启示。

  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关注时代生活,艺术创作才更接地气。《人民检察官》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成果,它真实地再现当代社会的现实环境,不回避社会矛盾和社会阴暗面,在揭示生活复杂性的同时,把握主流,更表现出道德的坚守和信仰的可贵。

  电视剧《金水桥边》(导演:刘飚;编剧:苏霆)

  艺术还原历史质感

  李洪兴

  人们如何触碰历史、历史如何走进生活,这是艺术创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电视剧《金水桥边》堪称今年年代剧的精心之作。这部以“反特”为主线的剧集,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城为背景,以老北京小四合院4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依托,向观众展现了30年的风雨变迁,颇具京味儿与时代质感。有专家说,这是一部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史、小人物的情感史、共和国的编年史、北京城的变迁史。这种有机结合,加上实力表演,显示了作品的诚意。

  艺术化地讲述历史,最大的诚意是真实可信。《金水桥边》为了展现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面貌,在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复原了院子;从不同时期的警察制服、报纸版型到老百姓使用的生活用品,都力求精益求精、再现原貌。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一些上了年纪的观众都说“那个时代就这样”。可见,能让观众重拾“过往时光”、看到有质感和“逼真”的历史面貌,是专业范儿,也是艺术创作的匠心所在。

  从另一个层面,这部历史“正剧”给那些戏说、歪说、丑化历史的艺术创作,树立了标杆。既无需浮夸表演,也无需“颜值担当”,更不需要以雷人面目夺人眼球,就在扎实创作、丰满表演、生动塑造中展现了剧集的“正史美学”。可以说,让过来人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让现在人有回眸历史的即视感,用“美的”衬托“真的”,才能赢得口碑。

  电视剧《小别离》(导演:汪俊;总编剧:何晴)

  密切关注社会热点

  任姗姗

  随着中国社会收入增加和教育观念的更迭,教育挑动着千千万万中国家庭最敏感的神经,育儿也成为当下都市剧的热门题材。与去年热播的《虎妈猫爸》不同,《小别离》多了几分焦灼与酸涩。

  剧中的三个家庭代表了三个收入阶层——工薪家庭、中产家庭和富裕家庭。但不论哪个阶层都有着同样的焦灼——留学。留与不留,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本经的封面写着“中学生留学热”,内页却写满了教育、民生、财富、家庭、社会,深深浅浅,若即若离。

  剧中人物不论为人父母还是身为子女,不论误会还是理解,不论与现实较劲还是坦然和解,都有一致的焦虑。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的转型日渐深入,望子成龙的教育期许已经成为亿万家庭的共同梦想,这个现象引发了创作者的思考。

  作为主题的三个字“小别离”自有多重含义。它是少男少女与叛逆青春期的别离,是身为监护人的父母与孩子独立灵魂的别离,是小留学生与原生家庭、母语文化的别离,是从此岸奔向彼岸的别离。最关键的,是对社会转型期种种压力的别离。演员们放松自然的表演和接地气的剧情,让该剧成为现实生活的精粹表达,在观众中取得共鸣,但主创在对方方面面矛盾的展现中,仍难以给出一剂良方。

  贴地飞翔的《小别离》,最终把酸涩的思考留在了此岸。

  电视纪录片《长征》 (总导演:闫东;总撰稿:江英)

  有效激活长征精神

  张珊珊

  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征》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特别制作。本片依据丰厚的文献、影像和口述资料再现长征真实历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党和红军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壮丽征程。

  《长征》按时间线索和敌我斗争的逻辑线索对长征进行整体回望,同时每一集又有一定的主题,比如第五集《民心所向》专门讲述长征路上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和爱国人士唇齿相依、同舟共济的感人故事,深刻阐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长征》的文学力量,首先得益于贯穿纪录片始终的对百余位老红军战士的采访,在亲历者的动情讲述中,长征的细节生动鲜活起来,长征的艰难困苦令人感慨万千,红军的英勇无畏令人肃然起敬,与此同时,这些抢救性采访本身也构成珍贵的历史资料。此外,《长征》选取长征题材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三军大会师》、电影《万水千山》和油画等美术作品中的画面再现长征的壮阔场景和动人瞬间,增进纪录片艺术性的同时,也使长征历史对观众更具感染力。

  《长征》是长征精神感召下的创作,它以真实的史料和鲜活的讲述走进今天观众的内心,激活了我们血脉中的长征精神基因,提醒我们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审美的成长(年度话题)

    电视剧市场的波澜起伏跟投资方的盲目和急功近利有关,但市场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受众,是文化分层的受众和审美分类的受众,是日益追求更高审美价值的受众。正是在新的受众审美语境下,投资方警觉到了当初的经营策略已经逐渐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IP的相对过剩和堆积已露出不良症候。整体市场在回归理性和艺术自觉中呈现新趋势。

  这种新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偶像为王走向青春化叙事,从“抗战神剧”走向革命史诗,从阴暗宫斗走向匡扶正义,从鸡毛蒜皮走向现实焦虑。从年初收视情形看,预期的大热IP似乎未能燃烧起来。相反,一批直面生活的现实题材电视(网)剧令人眼前一亮。不论是充满正气和反腐力量的《国家底线》、收视颇佳的《中国式关系》,还是《好先生》《小别离》,都引起了跨年龄段的社会广泛讨论。

  网络剧的制作精良也是观众审美压力下的必然选择。无论是网络独播的《法医秦明》《盗墓笔记》《匆匆那年》《无心法师》,还是网台同播的《微微一笑很倾城》《老九门》《欢乐颂》《麻雀》《武神赵子龙》《中国式关系》《好先生》《小别离》 等等,或褒或贬,都有市场存在的依据。事实证明,电视剧也可以有网感,而网络剧也可以富有电影化的精致。

  不论网络剧还是电视剧,叙事能否动人的关键是对人的生活关切的深度,是能否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能否触及社会的集体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叙述扎实、直达痛点的现实题材可以引发受众的广泛共鸣;天马行空、出其不意的玄幻剧、魔幻剧,偶或令我们在现实的焦虑下舒缓压力,放飞思绪。当创作者不再纠结于形式与套路,多一些创作激情和审美理想,或许就能将直面现实这块“硬骨头”啃下。

  对小鲜肉的舆论争议,也能看出观众的审美变化。部分观众在“鲜肉”和艺术叙事之间更多倾向于“鲜肉”时,表达的是审美感性对审美理性的僭越。有些受众似乎忘记了“鲜肉”是故事叙述中的“鲜肉”,脱离了内在的故事逻辑,“鲜肉”就无所附丽,“鲜肉”的光鲜亮丽来自屏幕上深入人心的影像叙事。而社会对“小鲜肉”的负面舆论则显示了另外的审美观以及理性反思。

  叶燮《原诗》云:“夫情必依乎理, 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之辩,由来已久。体察受众的情感流变和审美向度,有机地感受审美感性、审美理性、社会思潮的动态过程,应是电视(网)剧业界实时思考和把握的实践命题。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影视剧同样在经历一次审美文化的发育成长。它需要开放的精神空间和整个社会对受众审美意识转换的耐心,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自信。从2016年看,这种改变已经开始。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标签:电视剧 偶像剧 互联网 电视台 感染力 
相关评论
评论者:      验证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
   本站作者QQ:1356101988   
Powered by OTCMS V2.91